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活性氧对中性粒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BMSCs)黏附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小鼠胫骨和股骨分离骨髓中性粒细胞,并用DMSO诱导HL60细胞分化为成熟中性粒细胞(d HL60细胞)。利用分光光度法检测CFDA-SE标记的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和d HL60细胞在H_2O_2刺激下与BMSCs的黏附。利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和Western blot检测携带去谷胱甘肽化酶谷氧还蛋白1(Grx1)表达载体的慢病毒感染的d HL60细胞中Grx1的表达。PCR检测Grx1敲除小鼠的基因型。结果:(1) Diff-Quick染色显示,分离的骨髓中性粒细胞纯度高于90%; H_2O_2处理后,中性粒细胞与BMSCs黏附率显著增加(P 0. 01)。(2)荧光显微镜观察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Grx1稳转株d HL60细胞中Grx1的表达水平较空载体稳转株细胞显著增加;体外黏附实验表明过表达Grx1的d HL60细胞较对照组d HL60细胞,在相同H_2O_2浓度下,黏附到BMSCs程度显著下降(P 0. 01)。(3)经PCR鉴定,实验所用基因敲除小鼠在全基因水平上未见Grx1;且敲除Grx1的小鼠较野生型小鼠,在相同浓度H_2O_2刺激下,其骨髓中性粒细胞与BMSCs黏附率显著升高。(4)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抗体预处理BMSCs后,由H_2O_2引起的d HL60与BMSCs之间的黏附增强回复到了静息水平。结论:活性氧促进骨髓中中性粒细胞与BMSCs的黏附,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诱导VCAM-1黏附信号的S-谷胱甘肽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联合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致胰周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我中心受理的胆总管结石并急性胆管炎行ERCP联合EST取石术致胰周假性动脉瘤1例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右上腹阵发性疼痛1 d入院。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明确诊断为胆总管下段结石伴急性胆管炎,遂行ERCP+EST取石术。术后第2天患者出现呕血、便血并逐渐加重,予止血、输血等治疗效果不佳,急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发现胰十二指肠动脉分支假性动脉瘤形成伴造影剂渗漏,行剖腹探查术+十二指肠降部切开探查术联合十二指肠乳头止血成形术+腹腔引流术,术后恢复良好出院。由此引发纠纷,法医认为医方的诊疗行为存在一定过失,对患者术后胰周假性动脉瘤形成致严重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等恶性后果的发生负有一定的责任。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取石策略、全面术后监测等是避免胆道内镜术后医源性胰周假性动脉瘤形成和严重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颅脑损伤死亡案例的法医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BI)死亡的法医病理学特点,以及继发性脑干损伤、并发症的发生与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从性别、年龄、致伤方式、损伤类型、生存时间、死亡原因等方面,对四川大学华西法医学鉴定中心1998年1月2008年12月127例BI死亡尸检案例进行回顾性统计研究分析。结果 127例法医病理学检案中,原发性BI死亡51例(40.2%),继发性脑干损伤死亡61例(48.0%),并发症死亡15例(11.8%),其中伤后12h内死亡者直接死因均为严重原发性脑损伤,存活12h~1周者直接死因以继发性脑干损伤居多,生存时间超过1周者约半数死于并发症。结论在BI案例的死亡原因确定时,应在全面系统的病理学检验基础上,结合案情及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初步评价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Spoligotyping)技术在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多重感染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5 μm孔径滤膜过滤法制备单个细菌菌悬液,平板接种37 ℃培养,选取生长良好的单个菌落培养增菌,提取基因组DNA,Spoligotyping进行基因分型鉴定,比较临床分离株与相应的单克隆分离株的分型结果。结果 共选取32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获得306个单克隆分离株。Spoligotyping分型鉴定结果显示30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与相应的单克隆分离株的分型结果一致,2株临床分离株的单克隆分离株呈现了多种基因型,多重感染率为6.25%。结论 Spoligotyping可用于快速,有效地区分结核分枝杆菌多重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分期的结直肠腺癌及癌旁正常粘膜组织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16的表达。方法:应用PCR方法检测82例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新鲜标本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HPV16E7DNA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组织HPV16E7DNA的阳性表达率(42/82)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4/82,P<0.01);直肠癌组织中HPV16E7的表达(64.10%)明显高于升结肠癌(18.18%,P<0.05);HPV16阳性率与Dukes分期相关(P<0.01),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无相关性。结论:结直肠癌组织HPV16E7DNA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提示部分结直肠癌存在HPV16感染。癌灶部位距肛门越近,感染率越高;Dukes分期越低感染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独立危险因子,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能通过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SMCs)增殖而影响AS的发生,但Hcy与VSMCs增殖之间的关系,目前并不清楚。本研究采用不同浓度的Hcy刺激原代培养的脐静脉VSMCs,分析Hcy对VSMCs增殖周期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人脐带VSMCs,将培养的VSMCs分为,0、50、100、200、500及1000μmol/LHcy组,其中Opmol/LHcy组为对照组。当VSMCs细胞长满80%瓶底时,各组加入不同浓度的Hcy,继续培养细胞24h和48h,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采用MTT法检测VSMCs的增殖活力,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VSMCs的增殖周期。结果当Hey刺激VSMCs24h和48h后,VSMCs的数目增多,细胞的活力增加(P〈0.05);同时VSMCsS期细胞减少,G2/M期细胞增多,G0/G1细胞基本不变。结论1.Hcy可直接诱导VSMCs的增殖;2.Hcy促进VSMCs从S期向G2/M期转变。  相似文献   
7.
<正>华佛综合征(waterhouse-friederichsen syn-drome)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暴发休克型脑膜炎及以全身皮肤淤斑与出血点为特点,伴严重循环障碍等临床表现的综合征。以儿童发病率为高,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一般起病24小时内死亡,死亡常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发生,易被误认为治疗措施不当或用药错误而引发医疗纠纷。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此病在临床已较少见,现将本教研室所遇4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婴儿双歧杆菌对黑色素瘤组织的靶向性。方法:用^3H—TdR标记婴儿双歧杆菌,进行放射性体内参入示踪分析;组织切片革兰氏染色,进行图像分析。结果;仅瘤组织内放射性强度随时间延长持续增强,且存在大量革兰氏染色阳性紫蓝色深柒区。结论:婴儿双歧杆菌对黑色素瘤具有一定靶向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量谷胱甘肽还原型和氧化型在血浆内和红细胞内的含量 ,探讨GSH/GSSG及其氧化还原电位在健康人群的分布情况。方法 :在组织内谷胱甘肽荧光测量法的基础上 ,加以改进 ,对血浆和红细胞内的GSH/GSSG进行测定 ,并计算出GSH/GSSH的氧化还原电位。同时 ,探讨了冷冻保存和去蛋白处理对血浆和红细胞内GSH和GSSG的影响。结果 :改进后的方法具重复性好 ;准确性高 ,回收率在 98.7%和 97.5 % ;标准曲线呈明显线性等良好的测定效率。用本法对 42名年青年健康志愿者的新鲜血浆和红细胞液的谷胱甘肽进行测定 ,结果为 :血浆内GSH的范围为 8.64± 1 .40 μmol/L ,GSSG的范围为 1 .0 8± 0 .2 4μmol/L ,GSH/GSSG的比值为1 0 .2 7± 1 .5 4;红细胞内GSH的范围为 6.81± 1 .3 8μmol/LRBC ,红细胞内GSSG的范围为 0 .77± 0 .3 9μmol/LR BC ,GSH/GSSG的比值为 9.0 2± 3 .61。血浆GSH/GSSG的氧化还原电位为Eh =-2 1 3 .9mV± 4.94mV ;RBC液的Eh =-2 2 1 .4mV± 3 .1 6mV ,血浆内和红细胞内的GSH/GSSG比值以及电位值都呈正态分布。血浆和红细胞在 -80℃条件下保存后对GSH和GSSG的测定有一定影响 (p <0 .0 5 )。结论 :本文建立的GSH/GSSG测定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准确性 ;测得的青年人血浆和RBC液的GSH/GSSG比值以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过度磷酸化Tau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单核细胞系THP-1,经佛波酯诱导分化为巨噬细胞,建立人盐洗血小板与THP-1(人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共孵育生成泡沫细胞的体外模型。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过磷酸化Tau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的生成。用岗田酸(OA)诱导其Tau蛋白过磷酸化,Western blot观察Tau蛋白T231和S396两个位点磷酸化程度及β淀粉样蛋白水平,RT-PCR法检测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mRNA表达水平。结果:OA引起Tau蛋白剂量依赖的过度磷酸化,并增加β淀粉样蛋白的生成,同时下调ABCA1 mRNA水平的表达(P〈0.05)。结论: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诱导β淀粉样蛋白的生成并下调ABCA1 mRNA水平的表达,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发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